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过大年(图片:出自〔清〕《升平乐事图册》,局部,国立故宫博物院藏)
黄历新年,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,也是一年之岁首。过新年不仅仅是指正月初一这一天,而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,直到正月十五结束。主要围绕着感恩过去一年来神明的保佑、为来年祈福以及祭祀祖先、追溯传统等等,带着厚重的文化内涵。

“一夜连两岁,五更分二年。”这里的夜,就是中国人说的除夕夜。民间很早就有在除夕夜守岁的习俗,指的是人们在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,守岁谓之“燃灯照岁”,即大年夜遍燃灯烛,据说如此照过之后,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。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,熬夜迎接黄历新年的到来。
古时“守岁”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意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。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《风土志》:除夕之夜,各相与赠送,称为 “馈岁” ;酒食相邀,称为 “别岁” ;长幼聚饮,祝颂完备,称为 “分岁” ;大家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,称为 “守岁” 。
隋唐时期,守岁之风极为盛行,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。在《秦中岁时记》有这样的记载:“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,至唐杜甫的《杜位宅守岁》诗云 ‘ 守岁阿戎家,椒盘已颂花 ’ 疑自唐始。”在唐朝时候,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《客中守岁》:“守岁尊无酒,思乡泪满巾”。孟浩然也曾写过 “续明催画烛,守岁接长筵” 的诗句。
到了宋朝的时候,守岁的习俗便席卷全国了。苏东坡也有诗云:“儿童强不睡,相守夜欢哗……坐久灯烬落,起看北斗斜。”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。范成大在《卖痴呆词》中吟道:“除夕更阑人不睡,厌禳钝滞迎新岁;小儿呼叫走长街,云有痴呆召人买。”诗意是:在除夕直到午夜时分人们还没有睡去,都在祈求神灵除灾降福、呆滞地等待新年的到来。宋时吴中民俗:世传吴人多呆,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痴卖呆,意谓将痴呆移走,永葆聪慧。读来让人发笑,十分生动。
而在《东京梦华录》第十卷《除夕》记载:“士庶之家,围炉团座,达旦不寐,谓之守岁。”后来,守岁便成为了中国除夕夜的一种习俗,并流传到了今天。
参考资料:
《东京梦华录》
《风土记》
《秦中岁时记》
本文网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