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要過年了,有些民間習俗與禁忌,我們得先知曉。(圖片來源:photoAC)
過年前,我們除了要準備豐盛的年貨之外,更得注意初一到十五的習俗與忌諱。不過,中國自古屬於農業社會,許多民間習俗傳承迄今,可能有更多的禁忌與習俗早已不復見。小編收集了一些資料,現在要帶大伙兒來了解傳統的民間習俗,看看以前的人究竟是怎麼過年的!
大年初一
依據漢代東方朔《占書》記載,新年第一到第八天,分別依序為人類和各種畜牧作物的生日:“一雞,二狗,三豬,四羊,五牛,六馬,七人,八谷。”初一乃是“雞日”。
百姓習慣在這天放鞭炮來驅跑年獸,並祈求合家平安。有的人還會到親友家拜年,此乃“走春”。還有民眾會趁天亮前到寺廟前等開門,用意在於要第一個搶拜第一炷香,此乃“搶頭香”。據說,搶到頭香的人,這一年內會特別受到神明的護佑。
此外,初一這天不可以動用掃帚,不然運氣會被你掃光,還會破財。
若是非掃地不可,則須從外頭掃到裡面。為了避免犯了禁忌,還是盡量在除夕前掃除乾淨。此外,還不可以倒垃圾、向外潑水,意涵也與不可掃除相同。
大年初二
初二是“狗日”、“迎婿日”,“初二回娘家”亦是人盡皆知的習俗。出嫁的女兒會與夫婿攜帶禮品與紅包一起回到娘家吃午飯,以前習俗是說不可以在娘家用晚飯,並得趕回婆家去。此外,有的人家也會選擇在初二這一天拍張全家福。
大年初三
這天乃是“豬日”、“赤狗日”,由於“赤狗日”的諧音為“赤口”,所以初三最大的禁忌即是:不可外出拜年,以免與人起爭執。只是,隨着時代更迭,人們已經不太在意這一項禁忌,為了把握一年一度難得的新春假期,總會與人相邀拜年,熱熱鬧鬧地度過這一天。
大年初四
這天得“羊日”、“祭財神”,此外亦是老闆決定要炒誰魷魚的關鍵日子。當某人沒被老闆邀來祭拜神明時,那他就得“心知肚明”,自己該收拾收拾,預備再找新工作了。初四還是灶王爺來探查戶口的日子,所以全家人不宜外出,應當乖乖待在家中。
大年初五
初五又稱“牛日”、“破五”、“開工日”、“隔開”,這一天還要“送窮”:天亮後,大伙兒趕忙放炮、打掃,此舉代表將不吉利的通通趕出門去。
這一天還得吃餃子,俗稱“捏小人嘴”,以減除讒言帶來的侵擾。因為初五是財神爺生日,所以人們深信在這一天祭拜財神,能夠招來更多福氣與財氣。於是,很多公司、店家紛紛選在這一天開工。
大年初六
初六乃是“馬日”。傳說在初六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年滿十二歲的男孩子,因為十二等於兩個六,六六大順嘛!
根據南宋陳元靚《歲時廣記》記載:“顓頊高辛時,宮中生一子,不着完衣,宮中號稱窮子。其後正月晦死,宮中葬之,相謂曰今日送窮子。”民間流傳大年初六得“送窮”,此外初六也是施肥日,古時農家都選擇在初六開始下田耕種。
大年初七
初七是“人日”,是紀念人類被創造出來的日子。此日,又稱“七元節”、“人慶節”、“人勝節”、“人七日”、“人口日”。民間流傳這一天要吃及第粥,就是希望能藉此象徵來科考高中。據說東亞新年流行煮七種蔬菜製成的羹或粥,期望藉此為家裡帶來好彩頭。然而,“七菜”必須全部吃完,因為若有剩餘或倒掉會致使福氣沒了。
大年初八
初八是“穀日”,民間傳說是穀子的生日。這一天若是天氣好,是預告這一年會五穀豐收,倘若是壞天氣,那麼就預告這一年的收穫欠佳。此日的習俗是祭拜着寫有穀物之稱的眾牌位,而且這一天內也不能吃煮熟的穀物,這樣具有珍惜糧食、敬重農業之意。
初八又稱“順星節”,據說是諸星下凡的日子,也是一個可以預知今年運氣的日子。
大年初九
民間傳說初九玉皇大帝的誕辰,所以各地會舉辦盛大的祭天儀式。
眾人浩浩蕩蕩又尊敬地向天公祝壽,祈求玉皇大帝能讓大家在新的一年裡,過上風調雨順、平安健康的日子。
大年初十
此日又稱為“地日”、“石不動”、“石磨日”、“十子日”。民間傳說初十是石頭神的生日,所以,大家通通不可以動用石頭製成的器具。一般來說,是不準搬動石碾、石磨、石臼等石制工具,也不可以打制石頭、用石頭進行任何建蓋工程。若是不理會此項禁忌,據說莊稼會有所損害。民間一般會在石頭前擺放供品來虔誠祭拜。
正月十一
這日是岳父要宴請女婿的“子婿日”,也是民間稱的“十一請子婿”。所以,女婿得與妻子從家中趕到娘家,接受娘家的款待。當女婿與妻子尚未到達娘家時,妻子的兄長必須提前到門口迎接他們夫妻倆,此舉顯示娘家對女婿的尊敬。另外,宴席上所吃的食物是初九慶祝玉帝生日時所剩下的菜肴。民間往往在祭拜過後,菜肴會剩下不少,因此娘家就不須再費心張羅,只需要以這些美食招待女兒女婿即可。
另外,因為“各地不同俗”。所以,初十一對某些地區是有特殊意義的。初十一對福州一帶來說,是元宵佳節前的一個小節日--“上采日”。福州人往往會點燈慶祝,而他們也習慣在元宵節來臨的前數日,也就是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之間,由擔任外公外婆的長者來贈燈給外孫們。
初十一對福州一帶來說,是元宵佳節前的一個小節日--“上采日”。大家會點燈慶祝。(圖片來源:Pixabay)
正月十五
元宵節是它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亦是大地回春的夜晚。
民間有首童謠這麼唱道:“十一嚷喳喳,十二搭燈棚,十三人開燈,十四燈正明,十五行月半,十六人完燈。”
今人可知曉,接近正月十五時,家家戶戶開始準備物品要來慶祝元宵節。漢代就已經有元宵節了,可是宋代才出現吃元宵的習俗,不過元宵最早是被稱為“浮元子”,商人則稱它為“元寶”;南宋人則稱之為“乳糖圓子”,直到明代才把這種糯米糰子稱為元宵。民間百姓約莫從正月十二日開始在選購燈籠,並搭蓋燈棚。
參考資料
〈元宵節一定要吃的食物〉(大紀元)
〈元宵節知多少:元宵節由來、元宵節的傳說和傳統習俗〉(Skyscanner)
〈中國傳統節日之正月十一“子婿日”〉(每日頭條)
〈元宵節〉(教育大市集)
本文網址: